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9章閻王點名

關燈
第19章 閻王點名

群臣們看著丹陛上的年輕天子啟唇。

仿佛聽到了閻羅殿的召喚。

如果系統能夠帶給姜離讀心術之類的金手指,那麽她就會感慨,群臣們的想法真是……一點兒也沒錯。

姜離手裏拿著的是一份貨真價實的死亡筆記。

這上面的名字,正是來自於為了祭祀在土木之戰中陣亡文武官員與將士,景泰初年所立的顯忠祠內的牌位。

就在顯忠祠正殿門口還掛著一對楹聯:“故老尚餘哀,兵潰不堪論往事;諸公應□□,君存何必問微軀。”*

多麽冠冕堂皇的話。

反正要是她,是絕不會為‘君存我死’而感到安慰。

何況這可不是什麽為國捐軀為萬民而戰,這純粹是被人坑死。

現在,以顯忠祠內的六十六個牌位為主(還是有諸如李賢等極為幸運的人,從土木堡保住了命逃回了京城),匯成了姜離手上這份長長的飽含血色的名單。

因正好又是這樣一個鬼門大開的中元節,姜離是特意選了在佛前開過光的紅繩系上壓一壓。

禦駕親征的名單,自然是先武後文。

第一個被念到的就是——

“光祿大夫左柱國英國公張輔。”

七十五歲的老英國公:……

這一刻,飽經沙場的老將軍腦海內,甚至不可抑制地走起了馬燈:想他沙場征戰數十年,從少年人提刀上陣,與父親張玉一起,跟著彼時還是燕王殿下的靖難之役刀口舔血。

父親……戰死在靖難之役中。

因父親的戰死和他拼死得來的戰功,太宗永樂帝一朝他已然位列侯爵。

之後,永樂年間,他為主帥出征安南,成功將安南變成了大明的交趾,這是自唐亡後數百年,交趾再次覆入華夏王朝的版圖!

張輔還記得,當年永樂帝是何等龍顏大悅,親筆寫下詔書昭告天下,百官奉表萬民同喜。

從那日起,他就成為了大明的英國公。

那一年,他才三十三歲。

張輔記得這份榮耀,卻也不曾止步在這份榮耀上。

交趾雖設立布政司,但剛歸順的那些年並不太安穩,當地將領戰敗,張輔再次披掛上陣,前後三平交趾,為朝廷鎮守住了西南。

之後,永樂大帝五征蒙古,他也隨禦駕親征了三回。

是的,說起禦駕親征這件事,老英國公一點也不陌生。還不只追隨過永樂帝北征,宣德年間也曾隨皇帝親征平朱高煦的叛亂。

可以說英國公是貨真價實打了一輩子的仗,從黃沙漫天的漠北,到瘴癘漫山的安南。

他從未退過。

然而此時張輔站在朝堂上,雙目望著正統帝朱祁鎮畫的輿圖——

他原以為沒有什麽戰爭會讓他畏懼。

可現在,他發自內心的膽寒,比從前任何一次大戰前都要畏懼。

不只為他自己,更為二十五萬無辜將士,為邊關百姓,為滿朝文武,以及,被眼前這位皇帝握在手裏的大明!

姜離的語氣頓了頓。

因為名單上下一位原本該是成國公朱勇。只是如今成國公已經領了增援的聖命,也就不必再出現在這個名單裏。

但在史冊上,這兩位曾身經百戰的錚錚老將軍,都殞命於土木堡。

然而沒有被點名的成國公,也完全是心亂如麻。努力從英國公依舊站的筆直的背影上汲取一點勇氣。

別慌,滿朝文武都在!總會勸住陛下的,總會的,是會的吧……

只聽上面皇帝繼續往下念去:“泰寧侯陳瀛,平鄉伯陳懷,襄城伯李珍,遂安伯陳塤,修武伯沈榮,駙馬都尉井源……”

被點名的勳貴們都臉色青白,有種中元節被惡靈趴背的感覺。

陛下,難道你不知道,在你們老朱家的大明朝,我們這些人家的老祖宗靠著軍功封爵後,沒有因為各種原因被除爵除命,爵位能一代代穩穩傳到我們多不容易嗎?

現在還要把我們都拉出去打這樣一場禦駕親征。

您真的有心嗎?

武將點完後,位列朝堂東側的文臣們驚恐地發現,皇帝手裏的紙卷才走完不到一半。

“戶部尚書,王佐。”

被點到的國家財政部長,戶部王尚書面白如紙。

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老尚書,聽皇帝第一個點了戶部尚書,心下說不上什麽滋味:他是不用去了,可他完全也高興不起來!

那就是皇帝把京城的攤子留給他了。萬一皇帝真硬要親征,讓他上哪兒去籌措這二十多萬人的軍需?

“兵部尚書於謙。”

於謙的名字出現在這上面,其實是沒法跳過:禦駕親征兵部尚書肯定要去的。

畢竟戶部尚書都帶了,兵部尚書當然要帶著的,史冊上於謙因為是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,才被留下來的暫代兵部事務。

不過話說回來,於謙怎麽不算是土木之變的‘陣亡朝臣’呢?出現在這份名單上,實在也是實至名歸。

聽皇帝點了於謙的名,三個月前才從兵部的爛攤子抽身出來的鄺埜老尚書,心情極為覆雜。

本來該去的——

“應該是我啊。”鄺埜在心內喃喃自語道:“廷益是代我受苦。”

鄺埜垂眸,覺得自己的腦子轉的都要燒起來了:怎麽辦,於情於理都得想個辦法留住廷益,主要是兵部實在也離不開他,要不就說京城需要……

他還沒想完,皇帝又點了他的名。

“都察院左都禦史鄺埜。”

剛剛還在擔憂的於謙的鄺埜:……

有病啊陛下!

是,太宗皇帝當年親征倒也是帶過禦史的。

但那是事先準備充足的北征,而且太宗有規劃,此一征至少大半年,所以是需要禦史(紀委)督運糧秣輜重的。

而您這每人發三鬥炒面突如其來的親征,明顯只能是速戰速決局。

那帶幾個禦史監督軍紀是可以的,帶我這個年過六十的都察院一把手幹啥啊!!

約定俗成,禦史監察也是責任分級制度,比如一個百夫長貪汙犯軍紀,肯定不可能是他這位都察院一把手去彈劾。

鄺埜心道:跟我一個級別的我要監督彈劾誰啊?難道我還要彈劾跟我一樣倒黴的戶部尚書王佐和兵部尚書於謙嗎?實話實說,要能的話,我先彈劾陛下你!

很快他發現,皇帝不但帶了他——

“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棨,禦史張洪,黃裳,魏貞,申佑……”皇帝一口氣點了十個禦史,涵蓋了都察院各個級別。

鄺埜:……

被同僚們讚譽為官一世端謹勤慎的鄺埜,內心已經是破防到瘋狂吐槽中了:是不是因為之前言官彈劾陛下你的關系,你這回要趁機把我們一網打盡?

在點空了半個都察院後,皇帝終於換了部門。

“吏部左侍郎、內閣學士,曹鼐。”

曹鼐面無表情:他倒是沒啥意外,吏部一把手不去,他作為二把手又是內閣成員,想也跑不了。

尤其是聽到另一位內閣同事,張益也被點名後,兩人還交換了一個十分覆雜的眼神。

說來在一連串名單後,曹鼐甚至有種‘大家都是結拜兄弟,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’的荒謬悲壯感。

“禮部左侍郎楊善,刑部右侍郎丁鉉,工部右侍郎王永和。”

這次被點到名的三位侍郎(論級別分別是各部的二把手三把手),都不怎麽意外了:嗯,謝謝陛下,讓我們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的同僚們在戰場上聚齊了呢。

很快,他們就集齊了更多的部門,隨著皇帝點名,越來越多官員失去了顏色——

通政司(管內外文書)左通政龔全安;

太常少卿(掌祭祀禮樂)黃養正、戴慶祖、王一居;

太仆少卿(掌牧馬之政令)劉容;

大理左寺副(管刑名監獄訴訟等事)馬豫;

……

六部九卿五寺列司誰也別跑。

好好好,陛下,您這是要在草原上組織一個朝廷是吧。

直到皇帝開始點玄學部門欽天監,肉眼可見,陛下手裏長長的紙頁也念到了最後。

姜離也著實念的口幹舌燥了。

迅速把最後幾位欽天監義士的名字的念完,姜離重新仔細收起了這張紙。

都是,無辜罹難者。

朝上有短暫的死寂,所有人心底浮現出一致的聲音:皇上,這是要把大明給幹黃攤子啊。

還有啥說的,死命勸住陛下不要親征!!

隨著第一個官員開口‘陛下三思啊’,朝堂登時如同在熱油鍋裏撒了水一樣炸開了。

並且非常響應節日氛圍,朝堂從會議現場變成了哭墳現場,群臣們都嚎哭表示陛下您真不能去——主要是……要是您鐵了心非要去送死,臣等也不能去啊。

許多人面上不敢說,但心底都升起了邪惡的,不符合‘君臣倫理’的想法:陛下您要真想表現勇猛,能不能單槍匹馬自己殺出去,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(或者被人家上將取首級也不是不可以)。

皇帝的聲音自上傳來:“眾卿如何反對?朕這也是遵先帝遺詔方禦駕親征啊。”

這話還真不是瞎扯,甚至有老臣在皇帝提起這件事後,還能作證確實發生過——

朱祁鎮年幼被立為皇太子後,宣宗皇帝很鐘愛這個寶貝兒子,有一回直接把他抱在膝蓋上,當著滿朝文武問兒子:“要是哪天大明有犯國反亂的人,你敢不敢親率六師去討伐罪人呢?”

太子版本朱祁鎮當場響亮答了句“敢!”

宣宗皇帝那份高興啊:我兒有朕和祖宗遺風!

甚至喜悅的當場解了龍袍披在朱祁鎮身上,然後把兒子放在龍椅上。

“我兒必為聖明天子啊。”

往事如煙。

不,往事如刀,如回旋鏢,實在刺心的不堪回首。

如果說之前那些年,還有朝臣們願意欺騙自己,陛下還年輕,陛下是被王振騙了,陛下年幼時回答先帝那叫一神采英毅。

那麽只要陛下不再怠政,肯勤於政事,必然……

直到今日,赤裸裸,或者說簡直是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他們面前。

朝臣們從沒有一刻這麽清晰地確定:我們錯了。

先帝也錯了。

去他的‘天下無不是之君主’吧!

哪怕先帝自己是個好皇帝,但他錯了,他選錯了繼承人!

而這個錯誤本身,眼下又要犯滔天大錯,要將大明帶入萬劫不覆的深淵。

一定要在這裏,拼死攔住!

**

而這一日,姜離也終於親眼見到了明朝臣子彪悍的上諫水平(罵功)。

經過王振幾年的暗害殺戮,是,朝上剩下的言官絕大多數是會明哲保身的。

但今天情況又不同了。

從前他們怕王振怕的是什麽?怕的當然是被害死。

可現在看來,假如死在勇於諫言上,結局不比跟著這樣的皇帝出荒唐的北征強?

那還有什麽可說的?有什麽可怕?罵就是了!

最先出頭的,還是王恕。

因他曾是最飽含希望,且做出努力的那個。

所以此時也是最憤怒的那個。

王恕根本顧不得自己官職低微,在他看來朝臣們的苦口婆心勸導已經沒有用了,他要實話實說,就算他今天當場死這兒,他也要罵——

而且他一點也不慫,直接按照從前被打死過的言官的舊例來做。

今日是祭禮加十五望朝,朝臣們穿的不是常穿的朝服,而是更加正式的公服。王恕此時就直接摘下了與公服配套的烏紗帽,連同自己手上的笏板一起擲在地上。

朝上官員們原本紛亂的勸說聲,被這驟然響起的聲響驚的霎時一靜。

王恕的聲音比這還要擲地有聲:“陛下為君,從前數年深溺奸宦之言,忠正之言不得入耳。”

“以至大明天下子民,無論是簪纓詩書之家,還是耕夫販婦之輩,皆受王振所害,而王振乃陛下所佑,即天下子民為陛下所害!”

“前些時日,陛下托病之故,不顧宗社一心寄樂。以至於不祭、不祀、不朝,亦不親示耕耤、聽講經筵,已失盡為帝本分!”

“誰料如今陛下雖肯臨朝理事,卻沈迷更甚,以奸宦為腹心,莽然北征妄求虛名!”

“陛下今日欲行親征之事,實在荒謬!若陛下堅意如此,必至土崩勢成邊疆大亂,舉國上下怨極必亂!”

……

最後還不忘總結下——

“今朝堂之事聞所未聞,陛下矜以自賢,實則辱國傷重,莫過於此。”

“史書工筆民心昭然,天下後世豈可欺乎!”

王恕最後一句,可謂是直戳所有當皇帝人的心窩子:你的行為上史書了,你就等著後世人罵你吧!!

罵的痛快啊!

這是朝上所有人共同的心聲。

是的,所有人的心聲,包括姜離在內——

對她來說,看史冊明英宗微操的時候她有多無語,發現自己穿成這位昏君後,她的精神狀態就有多不穩定。

此時王恕罵的,也算是她的心聲。

她聽了不但覺得挺舒坦,還很羨慕王恕的嘴。

怪不得能活到九十三,罵皇帝的年限比大明大部分皇帝活的還久,當真是有話就諫,絕不內耗自己的好品德。

聽到王恕罵至精彩處,還心道:哇,好罵,很配堡宗。

又戳6688快幫她記下來以後學習下。

6688:……這麽快樂嗎?我家宿主不會覺醒了什麽奇奇怪怪的屬性吧。

而繼王恕之後,又有一位敢於直諫的年輕官員站出來了,比起王恕的怒言,這位叫做申佑的禦史,更多是一臉正氣且真的擔心皇帝的安危。

“陛下實不可輕至邊關!正所謂千金之體坐不垂堂,一旦戰事兇危,陛下若不慎為賊所傷所害,大明豈非重蹈青城五國之災?”

何為青城五國?青城,乃金接受宋徽宗宋欽宗投降之處,故有言‘宋之亡以青城’。

五國城,則是宋徽宗被囚禁至死的金國城池。

申佑這話就是在擔憂:陛下您這麽倉促出征,還搞這些花活,可別像宋二帝一樣,被敵人給逮走了啊。您不擔心國家百姓,要不要擔心下自己?

姜離:預言家出現了。

不過姜離看到說這話的禦史,方才的暢快倒是淡了些,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惋惜。尤其是見他這麽實心擔憂朱祁鎮的安危,就更是嘆息。

因站出來的這位申佑,在土木之變的死因,與其餘所有官員都不同。

申佑是正統十年的進士,年少有為,二十歲就高中進士入翰林,人多稱道他‘立朝忠讜,剛正不阿’,如無意外該是大好的一生。

可意外來了,他作為禦史,被選中隨禦駕親征。

隨後,在土木堡的驚變中,他也沒有離開皇帝身邊,作為文官也提刀奮勇殺敵。

直到……直到被帶到皇帝跟前。

因為他的年輕和相貌:申佑是當時皇帝身邊最像皇帝的人。

於是他被安排了換上龍袍代乘帝輿突圍,引開敵人。

申佑領命,死於亂軍中,時年二十四歲。

皇帝敵營偷生,忠臣血濺帝衣。

只是申佑此代帝引敵的忠臣之舉,在景泰初年還得到了褒獎,兩個幼子皆得蔭封。然而英宗覆辟後,雖然也追封了許多土木堡死難之臣,但對於申佑卻是只字不提,大概是覺得此事實在有辱皇名,索性當不存在。

而且是‘通紀不掛一字,謚與蔭典不及一言’的不存在。*

祭祀缺無,紀無可查。

直到嘉靖十年有禦史簫重望,為申公深覺不忿,與朝臣們一起上書請命,方最終請下朝廷旨意,為申佑賜謚號“忠節”,又建了一座“申忠節公祠”,方得祭祀。

而那時,距離土木之變申佑之死,已經過去了八十二年。

世事顛倒如此,許多話實是不必再說,千古自有公論!

故而聽到申佑發自肺腑關心皇帝,姜離心裏真不如方才聽王恕大罵來的痛快。

就在此時,系統裏終於響起了她等了三個月的聲音:“恭喜宿主順利通過試用期。”

“正式用戶專有功能已解鎖,請宿主及時查看使用。”

好吧,先做正事。

滿朝文武就見皇帝原本還在一言不發受諫,此時大約是終於惱了聽不下去,驟然起身手往下一壓:“夠了!”

到底是封建王朝君臣綱紀銘刻於心,皇帝一動,絕大部分人還是下意識畏懼閉嘴。

甚至開始惴惴思考起自己的下場:按照規矩,朝臣們惹怒皇帝,有罰俸降職廷杖等好幾種懲罰措施。

而今日他們這般喧嘩朝堂、對皇帝不敬,只怕是會被錦衣衛拉出去午門廷杖的。

廷杖這件事很玄學,能不能活下來,全看皇帝心意了:如果只是警示,哪怕打一百杖,施杖人也有手法讓人只得個皮外傷,但皇帝若有示意,三杖也能打死人!

鬧成這般,集體廷杖怕是免不了,但不知今日,陛下會不會怒到挑幾個人打死。

然而皇帝見朝堂重新靜下來,卻別出心裁道:“放心,朕今日不會廷杖的——不然把人打個起不來,豈不是耽誤了諸卿隨朕禦駕親征。”

百官:……

別說,這句話還真的符合很多朝臣的心思。打我們一頓吧,然後總不能讓我等皮開肉綻的上路。

誰料皇帝居然直接表示,絕不打你們,都得全胳膊全腿的跟朕走。

不少人眼前一黑:這時候皇帝怎麽又這麽聰明了!!

之後,皇帝又撂下了一句此時朝臣們沒有心思註意,但後來至為重要的話——

“朕禦駕親征離京後,郕王於京城監國,代總國政。”

說完皇帝拂袖而去,留下滿朝如喪考妣的官員。

**

姜離未乘輿,一步步離開了禦門聽政之所在。

群臣的聲音漸漸變遠變淡。

姜離擡頭看了看這日中元節的太陽,發白的帶點毛邊的日頭。

在這枚並不太漂亮的太陽落山之時,這些事都會結束的。

但在這之前,她還給今日受到驚嚇的群臣們準備了一件小禮物。

亦步亦趨跟在皇帝背後的錦衣衛校尉袁彬,見走在前面的陛下忽然止步,轉頭淡聲道:“把馬順叫到這兒來。”

袁彬微怔,但很快應道:“是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